AI大模型的浪潮席卷而来,AI+AR眼镜被视作继智能手机之后最具潜力的智能终端,一时间成为资本与科技巨头追逐的焦点。消费电子展会上的频繁亮相、互联网企业的密集布局,让“百镜大战”的说法甚嚣尘上。

然而,街头上少见的佩戴者、线下眼镜店的冷淡态度,却撕开了这场狂欢的伪装—— 真正实现量产落地的产品寥寥无几,多数停留在概念发布或小规模试产阶段。

这种“雷声大、雨点小”现状,折射出行业的集体困境。从技术研发到批量生产,从成本控制到市场接受,AI眼镜仿佛被一张无形的网层层缠绕。即便部分品牌宣称实现了量产,其实际出货量与市场预期也相去甚远,同时高昂的价格,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目前市场上已出现的产品中,要么退货率居高不下,要么交付周期过长。第三方统计显示,2024年整个AI眼镜行业的平均退货率达到惊人的50%—60%,反映出用户对产品体验的普遍不满。这场看似热闹的赛道竞争,实则陷入了“投入高、产出低、落地难”的困境。

量产瓶颈的深度探讨

量产能力的不足,并非单一环节的问题,而是产业链各环节矛盾的集中爆发。AI+AR 眼镜作为集芯片、材料、光学算法等多领域技术于一体的精密产品,对供应链的协同性要求极高,但当前产业链尚未形成成熟的量产分工体系、成本调控难题,成为制约量产的首要障碍。

首先芯片层面,大多数采用双芯片结构,导致续航短、发热严重、调适难度大,且需要外挂很多模块,眼镜本身无独立操作系统及大存储空间,独立性相当差。而芯片成本价格的高昂,也导致整机价格昂贵,消费门槛居高不下。

材料及光学方面,模组的适配范围有限,现有的光波导技术方案面临着要么光损严重、漏光明显、光效欠佳,要么材料及量产成本极高的尴尬窘境,而定制化生产因规模不足导致成本又进一步飙升。这些短板,直接影响了产品的稳定性与整机价格,也使得大规模量产难以实现。

在生产环节,由于市场规模尚未打开,上游供应商缺乏为 AI+AR 眼镜单独搭建生产线的动力,导致生产效率低下,成本难以降低。同时,AI+AR眼镜的组装工艺复杂,对精度要求极高,传统生产线的改造升级需要巨额投入,这对于尚处成长期的行业而言,无疑是沉重的负担。量产能力的不足,反过来又制约了市场教育与用户习惯的培养,形成恶性循环。

破局之路:AI+AR眼镜进入千元时代

要让AI+AR 眼镜真正迈入千元时代,量产能力的质变是第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。这意味着行业需要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性创新,其中光学模组作为成本占比较高的部件之一,其材料与工艺的革新将直接决定价格下探的空间。通过新型光学材料的研发与量产工艺的优化,有望将单块镜片的成本压缩至原有水平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,而这需要企业在材料科学与精密制造领域持续投入,建立起专属的生产线与品控体系,并有效把控好良率。

有了低成本、高良率的量产能力,不仅降低整机消费门槛,更能让交付周期大大缩短,保持消费者对产品的新鲜感,规模化效应才能逐步显现,AI+AR眼镜才能从“概念”走向“现实”。

马上,CIOE 中国光博会,作为全球极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光电行业盛会,即将于今年910-12日,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(宝安)盛大举行。光学领域能否一举破解量产与成本的瓶颈,唯有实地探访方能揭晓。

艾邦建有AR/VR产业链微信群,目前有HTC、PICO、OPPO、亮亮视野、光粒科技、影创、创维、佳视、歌尔、立讯精密、多哚(纳立多)、欣旺达、耐德佳,联创电子、至格科技、灵犀微光、舜宇光学、广景视睿、珑璟光电、京东方、海信视像、科煦智能、阿科玛、金发科技、思立可、新安天玉、四方超轻、大族激光、发那科、承熹机电等加入,也欢迎大家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加入微信群:
资料下载:
欢迎您点击此处加入AR/VR通讯录,目前已经有3000多人加入,如歌尔、HTC、OPPO、创维、PICO、字节跳动、黑鲨、联想、耐德佳、灵犀微光、立讯、领益智造、欧菲光、华勤、闻泰、立讯、珑璟光电、舜宇、深圳虚拟现实等,点击下方关键词可以筛选

作者 sun, keting